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每月动态
中医知识的概念与范畴的发生及演变
概念与范畴是知识体系的基石,东西方知识的差异主要源于形成概念方法的差异。冯友兰先生赞成美国诺斯罗普教授对东西方知识概念的区分,他认为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中医药知识在思维上采用的是辩证逻辑为主的直觉式思维,它是以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塑下形成的。如中医“气”的概念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概念是《内经》的哲学基石,从人体生命的产生及形体的构成、各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精神活动等,无不用“气”的理论加以阐述。范畴比概念范围更大、抽象度更高,是内涵着对立双方的统一体。中医范畴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认知过程,如中医知识中的阴阳学说就起源于古人对天地日月关系的思考,“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之后又引申出向日与背日的不同位置的特点,之后,阴阳演绎成为解释宇宙中相互对立及消长的两种基本势力。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成为事物的固有矛盾属性。同时也是涵盖全部生活的公理,是人们应遵守的天道规律。阴阳范畴是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五行学说”依据五种元素的直观特性作为“五行”的功能解释,同时也体验到五种材料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管子•五行》将木、火、土、金、水依次与一年的春、夏、季夏(长夏)、秋、冬五个时季相配。这五个时季是一个前后承接的过程,每一季都对下一季有促进作用,故可看作是春生夏、夏生季夏、季夏生秋、秋生冬、冬生春,蕴含五行相生思想。《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通过不断演绎,五行学说逐渐演化为将“世间众品分门别类的形态学分类体系和解释世间万象相生相克的动力学功能系统”相融合的哲学范畴。这种抽象的哲理性知识因其强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在不断汲取历代哲学思想和中医药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自身,最终形成了一套复杂、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临床健康养护和疾病诊疗知识体系。                           (本室摘自《医学与哲学》2016年第3期、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