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每月动态
太极拳心静与体静之间的辩证关系
心静还是体静,习练太极拳的学员大都存有此困惑。其拳理说:“内劲发源泉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腱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行气,发于丹田,运行骨缝之内,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由此产生一种绵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而功夫愈深,内劲质量愈高。真正的静态,是在拳理拳架娴熟,身心高度熟练一致的前提下,呈现出的静态态势。即行拳走势均匀,通体上下、内外左右配合得当,阴阳虚实、周身合度,在松、沉、匀未达到某种熟练程度之前,静态的态势将不会到来,心静与体静纯属纸上谈兵,其中况味非苦练不能体会。在此,体静是指在太极拳行拳过程中动中求静的现象。心静系指思想上排除杂念,气沉丹田,全身松沉,以意为统帅,意到气至,劲力相随。丹田是使人产生松活弹劲的源泉,它可以滋养人的精气,补给人体内分泌必须的动力——荷尔蒙。以此来调节身体各组织、神经系统、经络血脉,维持人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增强生命动力。丹田亦为内家拳根基。以意领气,意注丹田,可调动丹田真气,产生与四肢、躯干动作一致性,由此可见,打拳伊始,心不能入静,便无法凝神聚气,便体会不到内气充盈,由内领外,静中求动,一动无有不动;内动产生外动,内不动则外不动;动静之间,以腰为轴,作圆弧运动,从而提高大脑皮层与下腹部器官的对应活动,使气敛入骨,达到还精补脑,强健人体的效用。心静说到底,系指大脑专注于丹田处,并与之呼应,如远眺处的深邃大海,寂静宽广,平稳不惊。似乎静也只是一种自然的静态,是整体姿势的自然配合,全身归一、紧凑。有的人表面上好似在安静地打拳,却并未按拳理行架走势,上下左右前后行动不合拍,内外不合,上下不相随,松的感知没有,肢体高度紧张,思维高度紧张。静,不是刻意追求的,是心神与体态的和谐一致,神形合一。故心意为主帅,肢体为副帅,心静才能体静,那种把心静与体静完全割裂开来的做法,是混淆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对太极拳理含糊不清的结果。心静才能体静,心静与体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本室摘自《中华武术》2016年第3期、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