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每月动态
儒者说静坐
静坐是儒家修心养性的功夫法门。该功夫是指为达到某种理想人格,依据某些诀窍,运用意识通过反复锻炼纯化身心世界从而引发内在力量,使身心发生“与道合一”的实践手段。在宋明理学里,身心修炼的功夫最为重要,功夫修炼的终极效果就是达到悟道的境界。儒家学派中的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内在心性的修炼,把静坐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身功夫。静坐是为学的入门功夫。关学(儒家理学学派之一)的创始人张载主张在静坐中精密地思考,通过读书来维持本心。“二程”中的程颢说,静坐可以达到内外一致、身心一致。古人静坐时眼前放一盘水,然后坐在那个地方,期望我们的内心就像这盘水一样,不受任何干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精髓。李侗是朱熹的老师,他认为,静坐的时候心中无事,只有这样才能够悟得天理。他主张“默坐澄心,静中体验未发之中”,这是龟山门下的“道南心法”。朱熹宣称:“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两年,何患不进?”静坐是入道之门,其次才是读书,这都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象山先生”陆九渊要求学者没事就闭目静坐。其弟子詹阜民就经常静坐,一日忽然开悟,觉得心中非常开阔、一片光明,好像一片羽毛在风中飘荡,逍遥自在,这是一种神奇的体验。明代大思想家、大儒者陈献章认为,只要通过静坐,就能够自得、悟道。高攀龙也是明代的思想家,他强调:“静坐是第一功夫。”静坐不仅能养生,还能治病。(本室摘自《中医健康养生》2016年第6期、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