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试论佛学内观对中医实践的补充 |
我所叶阳舸撰文指出:内观是中医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实证方法。中医学理论中的气功学、推拿学、针灸学与经络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不离内观。中医理论的创新依赖“象”思维对客观事物关系的发明,而内观是验证“象”思维成果的必要方法之一。然而现代中医独重“象”思维,缺乏相应的理论验证与临床实践手段,使中医发展举步维艰。“象”思维实质是取其相似推求未知的间接观察方法,是中医先贤尴尬于缺乏有效的直接观察方法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补充,其明显的局限性表现在对于具体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宏观整体的“形象”与外显功能的“作用”之间联系,未能深入到发挥功能的微观结构基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在相关治疗理论的阐释上往往模棱两可,这种模糊性造成的多种歧义直接妨碍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采取明晰的策略,因此需要有效的鉴别手段以保障从理论到实践的可靠性。现代医学依靠科学仪器保障医学行为的可靠,而在没有先进科技手段辅助的古代,内观技术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结合是重要验证手段之一。由于经络理论在描述经络循行方向与路线及穴位定位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又有昭示病情和作为治疗指向的明确性,故能弥补象思维过于模糊的不足。在内观练习的初级阶段,主要教导人控制精神活动中散乱不定的心念,通过种种引导使思绪逐渐收摄收敛,在精神处于安定状态下,人的注意较处于散心时更为敏锐和持续,有利于察知日常难以发现的变化。对于医者来说,即使并未深入内观,只要能够以内观法的练习方式凝神静气,结合四诊合参洞察病人在脉动呼吸、言辞举动之间中所表现出来的细微病态,也能为了解病人与病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深的认识。现代中医不妨借鉴学习佛教医学中的内观方法,在对其宗教性内容加以扬弃的基础上学习其操作方法,通过强化感知能力来加深对身心活动的理解,从而利于诊病寻因。佛教对人类不良精神状态成因的认识来源于生活和内观下的自我观察,与现代精神医学的认识如出一辙。所以,佛教的概念施设,多着眼于启发人们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方式。如在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佛教中就有“四流”之说,它们分别对应了隐显粗细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过程也能从“十二缘起”阐释中找到与现代认知相通之处;对于烦恼这一造成精神痛苦的根源,不仅将其分析为贪、嗔、痴三种基本负面属性,并提出了“二十一结”等更为细致的不良心理状态,以提供进一步的切合个人心理状态的调适技术。以上这些方法都可配合内观进行实践练习,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当今的中医学亟待进一步发展,这一过程需要有既契合传统,又具有新意的理论技术加入。内观无疑可以扮演这一角色。通过将其中的宗教性内容加以扬弃,发掘其中符合科学实际,适应人民需要的内容,从佛教医学中重新拾起这一重要的实证方法,可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助力。 (本室摘自《中医药文化》2016年第2期、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