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太极哲学视野下的大健康——对“太极健康”的若干思考 |
我所许峰副所长撰文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的新理念:“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疾病或病弱。”也就是说,现代健康理念不仅涉及到人的生理、心理层面,且涉及到个体与社会间和谐适应的层面。我国拥有博大精深的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而且孕育出光辉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导引、气功、武术、针砭、按跷、食疗、草药、中医心理,无一不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其技术背后,无不隐隐透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太极思想。太极思想不仅可以包含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其哲学内涵更是处于巅峰,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源头与制高点。“太极”一般被用来描述,宇宙自“无极”而“太极”乃至化生万物的中间状态。即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太极”即是这种天地未开、阴阳未分、“可以为天地母”的先天境界。先天太极与后天阴阳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生命健康观。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的阴阳标准是“阴平阳秘”的状态。阴阳之间一旦失衡,就必须不断调整,以期达到两者的再平衡。然太极哲学进一步认为“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直接来源于先天“太极”,即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离开了太极,阴阳无所立、动静无所依;扎根于太极,阴阳可互根、动静可相生。于是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自然蕴乎“太极”之中。由此观之,传统中医学的健康观虽然是建立于阴阳学说上,但根本上是建立于“太极”哲学。太极哲学下的健康观是宏观的、哲学的,而落到医理层面才是中观的、具体的“阴平阳秘”;它还可以落实到其他层面,如:道德层面、精神层面、社会适应性、天人关系等。在太极哲学视野下,人体的形、气、神三者可以是相对独立的领域,彼此之间构成一个整体的健康环境。“太极”哲学进一步把这种个体健康放在天地宇宙、社会环境的大健康之中,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也构成一种“健康”状态,即构成一种整体的健康状态。基于“太极”一词背后丰富的哲学内涵与价值意义,我们将“太极”与健康相关联,并凝炼出一个符号载体——“太极健康”,来承载中华传统文化之太极哲理、思辨智慧、中医医理、养生技术、自疗保健、心理调摄等诸多身心卫生、智慧道德内涵,架接起一座沟通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有益于现代人健康与幸福的新桥梁。“太极健康”是指在太极理论指导下,运用太极拳操、养生导引术、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参悟等方法,调整个体生理与心理,提升道德与情操,以期达到身体与心理、个体与群体、自我与社会,乃至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平衡的健康状态。“太极健康”包括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技巧与方法。“太极健康”的外延可涉及现代医学关于健康概念的三个层面: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构成“太极健康”核心内容是太极健康技法,它是保证“太极健康”落地的关键。所谓太极健康技法是指在太极理论指导下,通过中医药调摄、炼精化气宁神等手段,达到身、心、灵之间的和谐健康,并寻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并进一步探索生命本质与生生大道的修炼技法。太极健康技法包括主动与被动两大类,前者适合自己锻炼,后者适合医生施治。“太极健康”的许多核心技术在我国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与推广条件。然而在国际上,其理念与技法还是相对陌生的。基于中外历史文化与现实需求的差异,我们建议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形式、多文化的推广模式。建议创立“太极健康中心”的各国推广模式,在海外“太极健康中心”内教授、传播“太极健康”理念与技法。 (本室摘自第十四届国际气功科学研讨会暨首届国际太极健康研讨会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