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每月动态
2024年第9期(总第407期)神经调节与冥想:理解意识和大脑以促进人类福祉

Kilian Abellaneda-Pérez等回顾并探讨了一系列将神经调节技术与冥想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试图通过不同的刺激方法来增强冥想的效果,探索不同冥想状态下的皮层反应特性,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以更全面地理解冥想如何影响大脑功能和结构。

当前的研究手段主要集中在使用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探究冥想过程中的神经活动模式及其变化。研究表明,通过刺激前额叶和顶叶区域,可以显著提高冥想练习的效果。例如,前额-顶叶环路在各种冥想情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前额叶和顶叶的具体区域对于实现某些自我诱导的心理状态尤为重要。此外,有研究尝试调节与注意力网络相关的节点,观察到冥想效果得到了增强。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默认模式网络(DMN)和皮质-边缘系统相关脑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区域如何参与冥想过程以及它们可能的作用机制。也没有任何一项研究直接采用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来调节那些被认为在冥想期间活跃的特定神经频率,比如α波或θ波。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考虑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更精确地控制冥想期间的大脑活动模式,从而获得更加明确的因果关系证据。

现有研究大多基于描述性的模型,即通过观察冥想前后大脑活动的变化来推断其潜在机制。这种方法虽然有助于识别与冥想相关的脑区和网络,但无法确定这些变化是否由冥想直接引起。为了更好地理解冥想如何具体改变大脑功能,需要设计更多基于扰动的方法,同时记录冥想时的大脑活动变化和主动干扰过程,从而评估影响冥想的效果和机制。例如,可以通过施加反向或随机化的刺激来观察冥想效果是否减弱或消失,以此验证特定脑区或网络在冥想过程中的必要性和作用,建立强因果联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是探讨可塑性机制在冥想中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长期的冥想训练能够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显著变化,包括灰质密度增加、白质完整性改善以及静息态网络连接强度的改变。未来应当致力于深入探究冥想如何通过改变突触连接、神经递质水平或其他生理参数来重塑大脑。了解这些生物学机制不仅有助于阐明冥想对大脑的影响,还能为开发更为有效的冥想训练方案提供理论基础。例如,如能确定某类冥想特别有利于促进某一类神经可塑性,那么就可以根据个体的需求来定制冥想课程,以达到最佳效果。

冥想也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手段,可帮助人们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症状,提升情绪稳定性和生活满意度。近年来关注冥想对心理韧性的培养作用,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逆境时保持积极适应的能力。首先,冥想可以增强个体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觉察能力,使其更容易察觉到负面思维模式并采取行动加以调整;其次,冥想有助于培养一种接纳的态度,让人们学会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生活中的挑战;最后,冥想还可以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反应。鉴于此,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冥想如何在不同人群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通过跨学科合作,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乃至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优化冥想干预措施来改善人类健康、福祉及心理韧性,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冥想机制理解的加深,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有望揭开冥想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为促进人类整体福祉开辟新的途径。                            

      (摘自《Neurosci Biobehav Rev》2024, Nov;166:10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