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一部为“中国伪科学”正名之作——简介2004年上海书展十种推荐新书之一《中国类科学》 |
本书作者刘华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本书是他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结项之作。作者自述:“从1988年起,我已介入对伪科学的评论与批判的概念,冲在第一线,还得过‘反伪科学突出贡献奖’。”但在此后,“全面接触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一点点从反伪科学的一线活动中淡出,学着站在科学之外观看科学。”作者通过学术分析后认为:“伪科学是一个过重的词,尤其在汉语中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因此提议用类科学的概念代替伪科学。类科学“泛指不被主流科学认可的或者比科学更有价值的理论。”“使用类科学概念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因认识上的系统偏差而将有价值的探索当作伪科学一棍子打倒。……伪科学是类科学中的一小部分。”实际上“科学自身也在演化,有别于当今占主流地位的‘还原论科学’,还有更高层次的‘第二种科学’,从非线性科学和广义生态学已见第二种科学的端倪。”“在国外,对类科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许多世界一流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从事或支持过典型的类科学研究。”作者 对此作了详细介绍。作者认为中国类科学可分为三类:1、江湖型类科学,“其势力不大,长期存在,不可能具有大的社会危害。”2、学院型类科学,“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宗旨,试图揭示人类神秘现象,方法上也试图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成就和严格程序。它本身无根本危害,对此不应打击,而且应当同情,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在学理上可与之争鸣,其中一部分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只是当时未被认可。”3、权贵沙龙型类科学,“极大误导公众,败坏社会风气,应针锋相对地予以揭露。”作者介绍了中国从事学院型类科学研究的最好典型哈图(笔名)博士对气功、特异功能研究所持看法:“我在特异功能真实性检验问题上持一种非常独特的态度。我同意一般性的体验不能作为证据,但我与那些从机械唯物主义出发,或依据现有科学理论率然否定现象可能性的人也不一样。我认为科学崇尚实践,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如果现象是真实的,不是假象和骗局,就应该引起充分重视,毕竟科学的每次进步都是确认新现象后带来的。”“绝大多数特异功能都是弄虚作假的卑劣骗局,但有两个实验报告(北京大学陈守良的残留信息观察和隔墙透视),我的确挑不出什么毛病。因此不能完全排除特异功能存在的可能性。”“我认为气功是抽去宗教内核之后剩下的以修身养性为主旨的静修,它通过呼吸或冥想沟通显意识与潜意识,有时能产生奇特的生理效应。此外气功可以激发宗教体验,因为它原来就属于一种特殊的宗教形式,是宗教信仰者试图沟通‘神灵’或‘梵我’的一种技术。”“一方面,我不怀疑建立在数学和物理学基础之上的科学体系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但另一方面,气功练功者的、宗教者的主诉,又让我迷惑,觉得未必空穴来风。表面上,两者一个是唯物的,另一个是唯心的,互相非常抵触,而我的‘直觉’认定这或许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在更高的层面上可能调和在一起。”(《中国类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本室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