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关于中医气功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黄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中医气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气功学的主要分支,由于种种原因,其学科建设大大落后于其他学科。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医气功学学科建设作了探讨:一、人才培养。1、制定教学大纲,完善本科生教学。气功教学没有教学大纲是中医气功学本科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活动不够规范的主要原因。应制定教学大纲,对现行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使教学活动得以协调规范。2、按照研究方向,分化研究生教学。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气功学研究生不全姓“气”。研究生不练气功功法,不读气功典籍。这也许是学科带头人不多的原因之一。3、探讨师承模式,提倡多元化教学。气功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人才的培养与提高,单纯的学校教学是无法完成的。二、应用体系。1、建立操作常规,规范医护行为。要加快制定气功临床医疗护理常规。2、立足“治未病”,参与“治已病”。应使气功锻炼成为“治未病”的一种常规方法。气功的另一个“立足点”应植入于病房中,对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与康复加以辅助。3、拓展应用范围,扩大服务人群。“治未病”与“治已病”是气功疗法的主体,根据气功学科的特点,不断强化对其外延的拓展。向“热点”人群推广。三、科学研究。1、探讨气功效应,服务临床应用。气功科研必须强调其基础建设,并优化中医气功学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指标等基本要素。2、完善技术路线,宽容不同意见。有关气功科研的论文不少,但能得到一致认可者却不多。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本身。文章提出“三三制”的研究方法。其含义一是指研究过程。实验设计时,由三方面专家(肯定派、否定派、中间派)共同参与。实验操作由设计者以外的“第三者”完成。实验结果由参加设计的三方面人员一起分析。二是指实验重复。即同一个实验重复三次,只有当三次实验的结果呈现同一趋势,并具有相同的统计学意义时,才赋予一个明确的结论。文章认为,中医气功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是关键,要建立起包括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和继续教学在内的培养体系;临床应用是重点,要学会“治未病”和“治已病”两条腿走路;气功科研要围绕临床展开,在完善技术路线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气功疗法的效应。 (本室摘自《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