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每月动态
2009年第6期(总第225期)我所举办《层次/舒展:入静养生的原理》一书的小型学术讨论会
6月5日下午,我所举办了小型学术讨论会,围绕陈小野先生2009年初出版的《层次/舒展:入静养生的原理》一书的观点展开讨论。我所有关科研人员参加了讨论会,会议由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兴伊副教授主持。李小青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陈小野先生以及该书的主要内容。陈小野为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诊法与证候研究室主任,对中医理论和中医动物模型颇有研究。他在调查引用大量研究文献资料(600余种)的基础上,对传统入静养生文化进行了缜密思考和归纳阐述,以较高的学术层次撰写了这部著作。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的一篇书评中,称该书为中医研究领域里的《管锥篇》。通过对中西医学、人文学科与现代科学研究的广证博引,陈小野提炼出以下六个观点:(一)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有抑制、干扰的作用,且这种作用的强度与生物体的层次级差之大小成正比例关系(高层次系统及其功能——大脑皮层、额叶、交感神经、显意识活动、识神;低层次系统及其功能——大脑皮层下结构、副交感神经、潜意识、本能、元神。);(二)高层次功能有脱离低层次功能的约束而升高层次的趋势,且这种趋势的强度与生物体的层次级差之大小成正比例关系;(三)生物体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抑制的强度,与高层次功能摆脱低层次功能约束而升高层次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四)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干扰、抑制,是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五)入静养生的原理在于解除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干扰,使低层次功能得以“舒展”,从而消除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六)入静养生原理是中医传统养生的核心原理。然后,与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在目前气功特别是医疗气功活动较为低迷的情况下,陈小野先生这部新著的出版发行,对于提升气功在中医养生体系中的地位、活跃气功的学术氛围、启迪科研思路,都有一定意义。同时,大家也提出了一些商榷性的意见。张一和研究员认为该书中的六个结论围绕一个核心,即高层次对低层次具有干扰抑制的非良性作用,这可能存有一定偏颇。该书的气功脑电测试文献大都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限于当时的科研条件,其理论支持力度有待验证。另外,张一和还指出,不能仅用兴奋和抑制来表述气功的脑电变化。肖斌医师指出,将入静作为养生文化的核心值得商榷。就气功修炼而言,强调三调合一,调身、调息、调神都是养生的入手处,而且需要将三者融合为一。此外,潜意识不等于元神,显意识不等于识神。另外,文献或脑电的研究只能十分表浅地来描述气功态,气功不仅是物质层面,还涉及意识层面。应荐副研究员认真研读了该书,指出该书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资料收集全面,是一本气功科研文献的集大成者。陈小野先生的本能疗病说,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颇为相似,这也印证了医学起源于动物本能的说法。应荐认为,就其意义而言,入静养生旨在发挥生命潜能(本能),因此,未来的医疗模式应当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这正是气功与中医学的优势所在。陈小野的书中过于强调高层次对低层次的抑制和干扰,这可能是该书的一个不足点。因为本能(低层次)中也有不良因素,需要摒除。李小青认为,陈小野该书的整体理论框架还比较粗放,有些结论支持文献重复太多,而有些观点却缺乏有效文献支持,仅是逻辑推理和经验总结。王兴伊在总结时指出,本书给气功科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和思路,同时也表明了气功科研的困惑所在,比如气功态的判别等。本次讨论会大家坦诚交流,今后将多开展此类学术活动,以便能给气功科研的开展带来新的启发和灵感。(沈晓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