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每月动态
王兴伊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气功学讲座
3月31日下午,王兴伊副教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气功学讲座,包括中医文献研究所、气功研究所员工在内的约8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王兴伊老师曾任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本次讲座的题目为《气功的历史思考与展望》。在这次讲座上,王老师在介绍马济人、林雅谷等所著《中医大辞典》、《中医气功学》阐述的气功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气功概念应概括:(1)心身锻炼的技能和理论;(2)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3)调节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增强体内元气,发挥人体潜能。然后,王老师全面梳理了气功的历史。他认为气功源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唐纪”的“舞”。而《庄子 刻意篇》首先提出了“导引”名词。另外诸如《行气玉佩铭》、《张家山引书》、《通幽诀》等文献进一步验证了气功曾经的辉煌和繁荣。王老师认为,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气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接着,王老师分析了中医与气功的关系。在考证《黄帝内经》等中医学经典著作基础上,他得出结论:气功(导引)是中医学四大治疗法之一(其它疗法包括中药、针灸、按摩),气功疗法是重要的临床手段方法。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历代中医学经典著作,比如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金元四大家等都提及提倡气功疗法。特别是明代医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提到:“内景隧道,惟返观者照察之”的著名论断,更是明确了中医经络理论的产生离不开古代名医自身的气功修炼体悟。王老师预言,气功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在国家政策积极扶持与正确引导下,气功这朵祖国医学奇葩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盛开于世界医学之林。(沈哓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