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2011年第12期(总第255期)“气”文化观照下的身心修炼——从三个核心层面来探讨气功内涵 |
我所沈晓东等人撰文反思前人关于气功定义所包含的数个核心层面,并据此开展对气功内涵的探讨。1.气功的第一层面:“三调”与“三调合一” 。人的任何操作活动均不能脱离身体、呼吸和心理的调节。气功的独特性在于“三调合一”。三调是外显的、相对容易把握的,而“三调合一”却是难以理解和具体阐述的。气功中的“三调”应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三调”,它们有着自己特殊的界定和指向。通观调身、调息、调心的具体操作内容,我们可以看见气功锻炼中“三调”的共同指向,即形松意静。这正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独具特性的气功“三调”,气功的独特性和养生功效应以此作为基础。2.气功的第二层面:精气神与先后天。精气神是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范畴。其是人体生命活动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互为其根。气功锻炼的并非局限于有形象可感的后天精气神,更注重的乃是无形无象的元气、元精、元神的炼化。《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先天精气神的炼化,应当以后天精气神为基础,但同时又超越这一客观存有的局限,便于开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源头。3.气功的第三层面:传统文化、内炼与“气”。气功是一种内炼(或者说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医、武(术)家对气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鉴于这个认识,我们反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外气”热之所以难以有所发现和突破,就在于将“气”客观化了,违背了“气”主客观统一的特性;同时,上次气功热潮中出现的气功虚无化、宗教化、“神化”,是将气功主观化了,也同样违背了这一点。鉴于这个认识,我们反思传统的修炼,诸如儒家的“反身而诚”,道家的“归根复命”,佛家的“禅定入静”,无非就是通过自身身心的调节,来实现对自身狭隘(主观的,肉体的,物化的,机械的)的超越,进入到自然通融(客观的,精神的,得道的,灵动的)状态。因此,气功的修炼,就是借助于“气”和“气文化”,在超越自身和得道通融之间寻找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来。由于气功是独立于宗教理论之外的修炼,是一种世俗化、普遍化的修炼体系,这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前人认识气功的三个核心层面来解析,得出:气功是“气”文化观照下的身心修炼。 (本室摘自《第十一届国际气功科学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