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2012年第8期(总第263期)有关中医人体结构潜态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 |
我所李小青、许峰、李洁撰文说:中国远古时的民众,认识(感悟)到道是万物之源,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体都是由道所衍生的气所构成。气组成的人体结构表现为显态(有形气的状态)和潜态(无形气的状态)这两个系统,且潜态结构居支配地位。《黄帝内经》描述的人体结构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形态结构,这实际就是显态结构。如书中屡屡所提到的“五体、五官、荣华、九窍、”以及肉眼可见的内脏等。另一种是人体的隐态结构,其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经络”、“精气神”等,我们只知其存在于人体内并确实在发挥着功能,但并不知其呈何种形态。《内经》认为,隐态结构支配显态结构,《灵枢 天年》曰:“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其强调防病治病的要旨是,必须从隐态系统入手才能治本。而在调理隐态结构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调心神”。 源于《内经》的中华医疗气功养生法,通过放松入静,能取得防治疾病的显著效果,其缘由就在于它调养的主要对象,是人体潜态结构系统中居于主宰地位的“心神”。当代首先明晰意识到中医人体结构中存在显态和潜态两个结构系统并加以阐述的,是孙喜灵先生。孙的专著《中医学人体结构理论研究》中阐述了其观点,如“人体隐态结构系统是以气为中心的脏腑经络”、“人体隐态系统的中枢是‘心神’”等。然而,孙认为隐态系统类似于场物质,而显态系统类似于实物粒子。孙的阐释,实际上又落入以现代的物质科学来解析中医理论的窠臼中了。笔者赞同刘长林先生对于中医气概念哲学属性的看法。刘对中医的核心概念“气”作了这样的阐述:“当天人合一、主客相融达到一定高水平的时候,就有可能感受到‘气’的存在,就能够一定程度地了解它。”就是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医学中的一些观念,只有在主客体相交融的状态下,即唯物论和唯心论打破相互的界限、彼此结合起来的条件下,才能理解、感悟。我们的医家先贤认为,只有在內练、内视这样的思维方式方面有造诣者才能感知人体结构潜态系统的存在并把握之。道学专家胡孚琛先生把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得以产生的內练、内视、感悟、唯像观察这样特殊的思维方式概括为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对于中医从业人员来说,应该对人体结构潜态系统具有深刻的了解,并进而把握其存在状态。而要把握潜态系统,唯有进行內练、内视、唯像观察等特殊的思维活动。近、现代中医学界泰斗张锡纯提倡医家力行“內练、内修”的静坐气功,并由此得出这样的认识:“內练内修”的佛、道气功是中医的源起和基础。当下不少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也不断在大声呼吁,应当把“內练内修”列为中医人必修的一门重要科目。 (本室摘自《中医文献杂志》2012年第1期、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