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 |
广州中医药大学潘毅撰文说,中医到底失落了什么?答曰:“元神”!中医的“元神”就在中华文化中!在中医人应有的思维方式中!中医学本是文化医学,但近现代教育在引入西方科学的同时,对中华传统主流文化采取了“浮云”化的态度。今人易认同西医之理,皆因我们所受教育中的数、理、化等科目之设已为接受西医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及思维方式上的顺习。在毫无中国古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学用中医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知”包含了智慧与知识,即道与理并举。中医与西医的区别要点在于:西医本质上没有求道的欲望,故为析理之医学;中医是以理证道,以道统理,道理合一的医学。中医并非“医学”、“医术”或“医技”所能涵盖,这些仅是露出水面的部分;中医更大的气象在其“医道”,这才是“深海下的海床”。回顾中医发展之路,不少仅是追求致小知的“理”,而忽视了充满灵气的全体上致大知的“道”。将活生生的天人之道格式化为纯粹的知识体系或供熟练操作的术、技,虽时有所得,但亦不能说无所失。如今复杂性科学正在兴起,以弥补还原科学在处理复杂系统时的不足。若从还原论的角度看,中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若从中医研究或复杂性科学的视野看,这些所谓的“问题”未必是什么大问题,甚至不一定是问题,大多仅是因视野、视角、文化表述或认知习惯的不同而被误解而已。既然还原论思维不可能完全认识复杂世界的所有层面,因此,以之作为判断每一学科或思维方式是否科学的标准,其不合理性就显而易见。我们今天评判中医是否科学用的最早的、最苛刻的、也是被垢病最多的,就是将科学理想化的逻辑主义的一元标准!习惯了惯性思维的人们,所受的基础科学教育是以物理、化学为代表的学科,就下意识地把物理、化学类的学科当作唯一的科学形态,因此也以为科学有着唯一的划界标准。也就是说,中医界可能一直在从众意识下恍恍惚惚地走着一条去向朦胧之路,或为了自证“科学”而好高骛远地拿了一个与自身体系或科学形态并不完全相洽的最严苛标准来作茧自缚。不少有识之士指出,现时的中医是“表面辉煌,内涵萎缩”,国医大师邓铁涛把这种现象称作“泡沫中医”,因为“在五颜六色的表象下面,已经没有了中医的内涵。”可谓一针见血。 (本室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8月8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