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2013年第5期(总第272期)中医药文化之内涵 |
张远翠撰文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不仅决定了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而且决定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中医药事业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文化认知的问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在2005年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具体表现为:1.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念。中医学的本体观是气一元论,是中医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变易的系统有机论思想的源头。中医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气学理论。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可以关照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西医吸收了古希腊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元素论本体观,注重的是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和外部作用,是结构性思维。2.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学的差异只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制造者是隐藏在两大理论体系背后的思维方式。虚静是一种内向思维方法,与西方世界将主体和客体相对立的认知方式不同,虚静思维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虚心静神的体证方法回到先天本然,保养太和真朴之气。直觉思维是一种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是在虚静专意状态下契入真理,获得灵感,达到“顿悟”,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3.调和致中的价值取向。“中和”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用药疗疾的目的是“去其偏胜,得其中和”。4.仁心仁术的道德观念。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本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 (本室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2月27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