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2013年第8期(总第275期)挖掘中医气功 服务现代社会 |
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严蔚冰撰文指出,中医气功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系统学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持其科学严谨的内核,又要在理论阐述和社会应用方面做好创新工作,使之能更好地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习近平主席在墨尔本理工大学讲话时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随着西方医学界对医学目的、医学模式的反思,传统中医文化中“身心调整、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气功以东方传统文化为底蕴,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强调自身与外界的相应,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将其概括为“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即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正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力和道德“四者合一”的健康概念。中医气功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内容涵盖预防、治疗、康复和养生保健等各方面。现代社会尤其是大中城市,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生活使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要求我们除了研究专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外,还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中医气功的现代化之路需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保持其核心本真性,又要使其在理论和形式上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气功重点学科建设座谈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指出:“对中医气功要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定位,充分发挥中医气功重点学科的引领与支撑作用,搭建中医气功科研平台。”对中医气功治疗和康复疗效的评价,应符合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发展和应用。在传统的学科优势领域之外,通过跨学科交流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而解决一些单学科无法企及的问题。中医气功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传统学科,在人才建设和资格认证方面应该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准入制度,适时推出一批有道德、有学问、有担当的专家,及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客观的解读。 (本室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8月30日、第3版) |